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為堅特聘研究員到職

陳為堅博士自2020年1月起擔任本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乙職。

陳為堅特聘研究員198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於1992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學位。1993至1997年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下簡稱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副教授。1998至2004年獲聘為流行病學研究所所長,2005至2011年升任為公衛學院副院長,之後擔任公衛學院院長(2011-2017)。在院長任期的最後一個月(2017年7月),公衛學院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美國公共衛生教育委員會(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Public Health, CEPH)認證,成為亞洲第一所獲得認證的公共衛生學院。

陳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遺傳學、流行病學和精神與行為疾患。研究重點為精神流行病學與遺傳流行病學,聚焦的精神疾病或行為有:(1)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及其內表型(endophenotype),探討思覺失調症的致症機轉與生物標誌為研究重心。(2)物質使用;主要研究主題為酒精與非法藥物的不當使用或濫用。

陳博士長期與國立臺灣大學精神科胡海國名譽教授與莊明哲院士合作,先後以連鎖分析研究(5年內蒐集了超過六百個同病手足的家庭)與全基因體關聯分析(5年內蒐集了超過三千個患者─雙親三元體),研究台灣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其中他們團隊所蒐集的雙親三元體樣本,已有二篇重要論文發表。一篇刊登於Biological Psychiatry(2019;86:56-64),探討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罹患精神病風險的關係。發現同是單發性精神病患者,父親生育年齡過高者,屬於早發型的風險會增加。當前國人組織家庭的年齡愈來愈晚,生兒育女的年齡也愈來愈晚,所可能引起的子代健康問題,是需要迫切討論的公共衛生議題。該篇論文不但被Biological Psychiatry選為焦點而且主動發布新聞。第二篇則是樣本加入東亞研究團隊而刊登於Nature Genetics(2019;51:1670-1678),發現東亞族群之思覺失調症患者身上帶有的常見遺傳變異與歐裔族群患者之結果高度類似。但是經由比較不同族群所發現之變異是否重疊,可進一步把可能的致病位點數從合併樣本的176位點降到44位點。

在酒精方面,早期聚焦於酒精使用疾患的研究,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鄭泰安教授合作。包括原住民不同族群之酒精使用疾患盛行率、發生率,以及酒精代謝基因變異對於酒精使用疾患的影響。之後與國立陽明大學陳娟瑜教授(也是本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之合聘研究員)合作,探討兒童青少年的飲酒行為及其相關因子。在非法藥物方面,早期主要探討不同的調查方法,例如:(1)比較急診患者之自我陳報與尿液檢查結果;(2)利用外展方式以及(3)分派方式調查。結合這些方法,執行2004至2006年的全國青少年物質使用調查(關於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的年度趨勢以及物質使用之危險因子,包括打工經驗、第一次喝酒情境與翹家經驗等);亦執行為期3年的全國青少年非法藥物濫用調查(2004 – 2006年)與另二次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2014年和2018年)。另外,配合推動政府巨量資料計畫,也針對研析國內藥物濫用趨勢分析與前瞻性風險辨識,結合法務部資料與衛生福利部資料,進行藥物濫用趨勢與其不良健康後果。並利用動物模擬的方式,預測相關風險。以上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已超過二百四十篇,都是國際學術上的重要貢獻。此外,陳博士亦獲得二次科技部(國科會)傑出研究奬(2003 – 2006與2009 – 2012),並於2019年6月獲頒行政院「108年反毒有功人士」。

陳博士與政府部門互動密切,熟悉政府未來政策推動方向並主動提供建言予相關部門,作為政策擬定之參考,對於本院與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發展,相當具有正面價值與意義。未來在物質成癮方面之研究,將推動療養院、醫學中心,以及研究單位三方共同投入之發展策略,並建立國內成癮治療處遇專業人才更完整的培育系統。

文: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圖:編輯中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