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人文思學講堂」2019年壓軸場次,邀請到台灣生物學家─李家維教授蒞院演講。本次演講延續敦親睦鄰的理念,邀請鄰近鄉鎮近百民眾共襄盛舉,聽聽一位愛地球、愛人類、熱心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人,如何與困難的環境搏鬥,努力地為珍貴物種保留一絲命脈。
李家維─台灣生物學家,澎湖縣人。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2任和第4任館長。現為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台灣中文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保種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原本專研生命科學的單細胞,因個人興趣而開始研究考古與恐龍化石,十二年前更創立了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以下簡稱保種中心),從熱帶植物保種,跨足到稀有動物保育,使命為全世界熱帶與亞熱帶植物保育盡一分心力,以永續地球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植物獵人的夢幻團隊
李教授用一部7分鐘的影片作為演講的開端,片中提到,李家維教授帶領的植物獵人夢幻團隊憑藉一張百年前的素描,在索羅門群島偌大的叢林中搜尋稀有的「英聖龍爪蘭」宛如大海撈針;最後終於發現藏匿於樹冠層上的龍爪蘭族群,巨大的葉片足足有3公尺長,讓眾人皆為此項發現興奮不已。團隊也將果莢帶回保種中心,希望能增加更多的植株繁衍後代,讓這珍稀的夢幻物種得以永續保存。演講過程中,李教授對每張投影片皆可如數家珍般的詳細敘述發生的時間背景,逗趣又不失真的說明,不時惹得聽眾哄堂大笑;但當時採集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險惡,應該沒有多少人可以明瞭。
李教授過去曾是在研究室裡工作的細胞生物學家,在認識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科學院的教授之後,變成化石獵人,足跡遍及澳洲荒野、北極白海、非洲沙漠等。十幾年的化石獵人生涯,教會李教授瞭解地球上萬物生命的興衰節奏,在今天仍存活著的物種,可能只是曾經出現過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消失了;但其中仍有清楚的規律存在著,每個物種平均活一百萬年,有的則千萬年不衰。為了能讓熱帶植物能永續生存,李教授與好友辜成允討論後,於2006年在屏東啟動了熱帶植物保種計畫,建立了「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以活體保存方式在台灣打造植物的諾亞方舟,並在世界各地展開熱帶植物的蒐集,十二年來陸續蒐集超過三萬三千種熱帶和亞熱帶植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活體植物收藏地,讓台灣躍居成為全球植物保育及研究重鎮。保種中心由30名熱血的青年共同打造適合植物生長存活的環境。熱愛植物的阿介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爬樹達人;天詮則是蘭花專家。他所組成的夢幻團隊為了豐富保種中心的物種,常深入叢林到世界上最荒涼的地方採集,搶救地球瀕危的物種。採集的行程是條漫漫長路,迷路、被偷、被搶與天搏鬥是家常便飯。不只要克服氣候環境、濕度的挑戰,還要面對蚊蟲的襲擊,同時對體力也是莫大的考驗,一不小心就可能喪命。
一起為永續地球生態盡一分心力
演講最後,李教授說:「因為拯救地球尚缺人才,為了培育下個世紀可以救地球的年輕人,也替「未來地球生態學程」招生,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加入這個永續地球生態的計畫。」演講後的問答互動時間,李教授對於同仁們的提問皆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詳盡回答,回復中也提到,目前正計畫將培育成功的種苗逐步推廣至各縣市,而國衛院很榮幸地有機會獲得由保種中心捐贈的蕨類植物,目前於本院研究大樓大門出口二側空地的「珍貴瀕危蕨類植物生態區」已建置完成,有由「保種中心」捐贈之瀕臨絕種植物(如細葉鳳尾蕨、烏來鳳尾蕨、團羽鐵線蕨、槐葉蘋、琉球暗羅、武威山烏皮茶、台東蘇鐵)、瀕臨危險絕種植物(如鈍葉大果漆)、易危險絕種植物(如蘭嶼觀音座蓮)與台灣國寶級特有種(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梅山口鐵線蕨)等,歡迎同仁撥空駐足觀賞。
演講結束,大家長梁院長說:「聽完李教授的分享,突然覺得自己很渺小,當初成立人文思學講堂就是希望大家能多關心周遭的環境,聽完精闢的演講後更是覺得,我們要一起關心整個地球,不僅只是人類,還有生態環境長遠的發展,如果有機會也能一起為地球盡一分心力。」
對生命充滿熱情的鬥士
當我們在欣賞路邊美麗的花草或為造物者的神奇讚嘆時,有這麼一位正義的植物獵人正努力地保育各種植物以防外來的威脅,使其得以延續生命;珍惜眼前擁有的,積極一點也希望能多做一些。李教授是台灣難得的生物學家,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科學家的執著精神、人文學家的廣博思想。李教授憑藉著對生命的熱情和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為世界留下了珍貴寶藏,也為自己活出精彩的人生,盼望很快能再有機會聽到李教授分享他的精彩的保種經驗!
演講當天無法到場參與盛會的同仁,歡迎於2020年2月1日至11月30日止至院內終身學習網站線上瀏覽活動精彩內容。本次線上課程可享有環境教育時數2小時認證,並請期待更精彩的「2020人文思學講堂」。
文:編輯中心余淑禔/圖:圖書館呂婷如;攝影:秘書室吳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