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治療候選發展藥物DBPR22998—以CD47-SIRPα Axis作為標靶之新型麩酸胺環化同工酶(IsoQC)抑制劑

CD47與SIRPα產生交互作用進而抑制巨噬細胞吞噬效應之生物機轉
CD47是一種表現於正常細胞的蛋白質,用來當作一個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 抑制由巨噬細胞攻擊所引起的宿主細胞破壞。CD47亦經常高表現於癌細胞表面,通常被認為是癌細胞免於宿主免疫系統攻擊的保護性受體。最近一項研究顯示,T細胞與樹突狀細胞(DC)可以透過CD47阻斷作用發揮抗腫瘤的效應。巨噬細胞發揮吞噬效應需要二個訊號同時作用,一個是活化標靶細胞表面的「eat me」訊號,另一個是去活化標靶細胞表面「don’t eat me」訊號,缺少其中一個訊號都不足以引發吞噬效應的發生。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CD47屬於一類「don’t eat me」訊號,透過與巨噬細胞表面的SIRP-α相互結合抑制巨噬細胞的功能。

更多內容

台灣周邊大氣中應優先關注之揮發性有機物質

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之研究團隊以2015至2018年的大氣監測資料,整合機率風險評估方法(probability risk assessment, PRA)及正因子矩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受體模式,鑑認出從石化工業區需高度關注的揮發性有機物質(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包括1,3-丁二烯、苯、1,2-二氯乙烷、氯仿、氯乙烯及丙烯腈。此研究提供科學實證結果找出應優先關注的VOCs,可作為污染源管控依據。研究成果已發表於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國際期刊。

更多內容

憂鬱症會提高衰弱症的發生風險

全球正面臨嚴峻的人口老化問題,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內政部統計,2018年1月底,已有14 %的台灣人口數超過65歲,正式邁入聯合國定義之「高齡社會」,此數字在2021年3月底已續升至16.2%。隨著人口的老化,衰弱症 (frailty)的議題也愈形重要。衰弱症意指身體狀況明顯下降,導致住院、殘疾和死亡的風險增加。國際社區中老年人的衰弱症盛行率約為11%,但此數字分布較廣,隨著社區的不同而互異,從4.0%到59.1%不等。

更多內容

AI人工智慧整合遺傳因子,早期發現無症狀心臟衰竭患者

心臟衰竭是目前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之一,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一生中會罹患心臟衰竭。對於心臟衰竭的高風險族群來說,如果可以早期發現異常並接受治療,就能有效降低住院與死亡的風險,改善生活品質與減少相關醫療花費。本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與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宏碁三方合作,針對117位無症狀之高風險患者,以大數據透過機器學習訓練模型的方式結合基因多型性分析,從數十萬筆資料找出一組由13個遺傳因子所構成之人工智慧(AI)演算法。

更多內容

胃腸道菌叢在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患者可能扮演的角色

過去研究顯示,胃腸道菌叢透過發炎造成腸壁通透性上升,導致致癌物或細菌本身之代謝物可經由門靜脈進入肝臟,此路徑可能與肝癌之發生有關。近年來,免疫治療已成為晚期肝癌之標準治療,且早期的研究發現胃腸道菌叢可調節人體免疫反應,因此,本院癌症研究所蘇勇曄醫師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許駿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吳俊穎教授研究團隊合作,探討胃腸道菌叢與肝癌免疫治療反應之關聯性。

更多內容

晶片上的實驗室—微流體晶片科技實現仿生的體外三維細胞實驗模型!

微流體裝置是以微量的流體於微小化裝置內進行實驗與檢測,相較於一般裝置的最大優勢在於微流體裝置的尺寸範圍是在微米(micrometer)等級,因此能將實驗微小化達到降低實驗樣本與耗材之消耗,並且透過精準控制實驗條件達到減少實驗變異性以產生更佳的實驗結果。近年來,微流體技術之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為藉由微流體裝置的輔助,創造出更為仿生之體細胞實驗模型(統稱類器官晶片(Organ-on-chip)),替代或輔助現有之細胞與動物實驗模型,藉此更精準地釐清生物作用機制以及增進藥物測試之準確度。

更多內容

實證DBPR211不易進腦副作用低 國衛院抗糖尿病候選藥啟動臨床一期

編輯的話:本文轉載自《國家新創獎網站—解析 新創技術》,為本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夏克山研究員與洪明秀副研究員接受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新創幫採訪撰寫的精彩內容。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的研發團隊在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支持下,經過多年嘗試,終於在2011年成功合成與篩選出以周邊CB1受體(cannabinoid receptor 1,即第一型大麻素受體)作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不影響中樞神經的市場首創(first-in-class)小分子候選藥物DBPR211。

更多內容

15年出生世代追蹤研究發現兒童出生前、後的無機砷暴露和呼吸道過敏有關

全球兒童過敏性疾病的盛行率逐年上升,氣喘、過敏性鼻炎不但長足增加醫療費用支出,也會影響兒童和其家人的生活品質。造成過敏性疾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環境因素亦不容小覷;相關的危險因子除了雙親有過敏疾病、性別、是否哺餵母乳和環境二手菸暴露等外,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王淑麗研究員團隊亦發現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如塑化劑、無機砷等)也扮演相當重要的原因。

更多內容

間質幹細胞治療之回顧及展望

根據先前實驗室的成果,擁有多分化功能的人類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簡稱MSCs)已快速地進入臨床治療研究,目前全球已有超過一千件以上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由於MSCs特有的免疫調節及抑制功能,使得MSC治療(MSC therapy)得以直接應用在免疫及發炎疾病,不需經過免疫配對(immune matching),因此可作為現成的異體幹細胞產品。雖然MSC therapy的臨床適應症非常廣,從再生醫學到免疫治療均可以應用,但其治療效果仍有改善的空間。本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顏伶汝副所長受知名國際期刊SCTM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及FEBS Journal(創刊於1906年,為歐洲生化學會聯合會的學會期刊)邀稿,撰寫關於MSC治療現狀回顧論文(review article)。

更多內容

高通量精準奈米孔單分子基因定序技術

多基因位點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是一種分析病原菌分子流行病學的方法,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針對微生物7至10個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進行增幅,經由核酸定序及序列的比對分析,可得知菌株的品系及親源關係。由於序列型別方便在各地區分析比較不同菌株品系,使其成為研究分子流行病學的重要方法,亦為監控病原微生物爆發的重要工具。然而,傳統使用第一代DNA定序(Sanger定序)耗時且成本昂貴降低了此技術的實際應用,雖然隨著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術的引入可同時針對多樣品進行高通量的精準定序,著實改善效率及成本問題,但二代定序技術受限其定序長度,不符合長片段的高通量精準多基因位點定序需求。

更多內容

如假包換—新冠SEM仿真病毒養成記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自2019年底席捲全球各地,截至2022年四月底為止,全球確診病例數已達五億一千萬以上,更造成六百多萬的死亡案例。隨著感染人數的增加,新冠病毒更演化出各式不同之變異株(variant),各國政府及研究團隊因而積極投入藥物及疫苗的開發;其中,棘蛋白(Spike protein, S)的突變對新冠病毒傳染力的影響最受科學家們關注,例如:Omicron變異株造成突破性感染。

更多內容

全球性藥品研發之評估與設計

近年來,為了縮短新藥在全球上市的時間,許多藥廠與法規單位積極推動參與多區域臨床試驗。根據1993年發布之《七七公報》,過去新藥要在台灣上市,廠商須於台灣執行一個40例受試者的地方性臨床試驗(local clinical trial)。1998年,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ICH)訂定了E5規範「Ethnic Factors in the Acceptability of Foreign Clinical Data(ICH, 1998)」。根據ICH E5的定義,當新藥已經在某一地區證實其有效性、安全性且上市之後,此新藥如要在另一地區註冊上市,而在當地所執行新藥的臨床試驗稱為「銜接性試驗」。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