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好好玩~ 分享本院科學教育主題短片(三)

本院於2020年開始在國科會的支持下,積極推動科普教育,提供在地學子更多體驗生命科學的機會,啟發更多嶄新的視野與方向,借此善盡社會責任。為能拓展此活動嘉惠更多學子,前(2021)年首次將生醫醫衛相關科普主題製作成教學短片供各級學校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以播放短片方式為補充教材,強化教學效果。為符合創意性、知識性與娛樂性,本院特別舉辦院內科普攤位競賽活動,並優選主題拍攝成短片。片中演員皆為本院同仁、學生及眷屬義務幫忙,雖然有些生澀,但展現了本院同仁的熱情。本期電子報將介紹科普短片《不塑之客》瞭解塑膠微粒如何形成及傳播。

更多內容

科普好好玩~ 分享本院科學教育主題短片(二)

本院於2020年開始在國科會的支持下,積極推動科普教育,提供在地學子更多體驗生命科學的機會,啟發更多嶄新的視野與方向,借此善盡社會責任。為能拓展此活動嘉惠更多學子,去(2021)年首次將生醫醫衛相關科普主題製作成教學短片供各級學校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以播放短片方式為補充教材,強化教學效果。為符合創意性、知識性與娛樂性,本院特別舉辦院內科普攤位競賽活動,並優選主題拍攝成短片。片中演員皆為本院同仁、學生及眷屬義務幫忙,雖然有些生澀,但展現了本院同仁的熱情。本期電子報將介紹科普短片《宰相肚裡能撐船》認識電容理論。

更多內容

科普好好玩~ 分享本院科學教育主題短片(一)

本院於2020年開始在國科會的支持下,積極推動科普教育,提供在地學子更多體驗生命科學的機會,啟發更多嶄新的視野與方向,借此善盡社會責任。為能拓展此活動嘉惠更多學子,去(2021)年首次將生醫醫衛相關科普主題製作成教學短片供各級學校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以播放短片方式為補充教材,強化教學效果。為符合創意性、知識性與娛樂性,本院特別舉辦院內科普攤位競賽活動,並優選主題拍攝成短片。片中演員皆為本院同仁、學生及眷屬義務幫忙,雖然有些生澀,但展現了本院同仁的熱情。本期電子報將介紹科普短片《觸摸生命密碼》瞭解DNA及其功能。

更多內容

讓寶貝遠離塑毒 就從懷孕階段做起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親愛的馬麻,謝謝你一直小心呵護還在肚子裡的我,但你知道嗎?你每天晚上使用的那瓶香噴噴的乳液裡,摻了濃濃的塑化劑,擦多了可能會害我腦袋秀逗……」

塑化劑,一種普遍添加於塑膠製品的化學物質,可以讓塑膠變得更柔軟、更輕盈,方便你我在生活中使用。自從2011年發生食品違法添加塑化劑的事件後,政府便加強塑化劑的使用管理與相關教育宣導,讓一般民眾對塑化劑的用途、生活中可能的接觸,以及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等都具備基本的認識。

更多內容

時也、命也、運也
—論登革感染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人有縱天之志,無運不能自通;馬有千里之行,無人不能自往。時也、命也、運也,非我之不能也。」這是布袋戲裡經典角色史艷文的出場台詞,而這段話其實是改編自北宋宰相呂蒙正的〈破窯賦〉。此篇賦開頭的第一句,也是最有名的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巧與登革病毒感染症不謀而合:面對登革病毒時,每個人皆不知何時會被感染─(天有不測風雲),時也?被感染者的疾病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大部分的人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少數人會出現嚴重的登革出血熱甚至死亡—(人有旦夕禍福),命也?運也?

更多內容

一箭雙鵰:抗癌藥物開發的未來趨勢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在過去一世紀中,人們對癌症有三大突破發現 : 第一、癌症是由不受控制的細胞分裂引起,第二、癌症與基因突變累積有關,第三、近幾十年研究報告顯示,在癌症發展過程中,癌細胞除產生一系列基因突變導致細胞分裂失控外,還透過持續地基因突變,使得免疫細胞無法識別而不受免疫系統監控,這些發現改變了癌症治療方法。

更多內容

疏通任督二脈,導正癌症微環境!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而自己身體最大的敵人就是癌症!我們不是要探討哲學問題,而是探討癌症問題!癌症,是人類至今仍無法打敗的疾病之一,從一開始的斷尾求生─利用手術方式將腫瘤移除,到現在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夠打敗這個「來自自己的敵人」。直至今日,還沒有出現可以將癌症完全根除的療法;或許要將「自己」完全消滅是不可能的,那麼學習與「自己」共存,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更多內容

你是洛基還是弱雞?分享肌肉對於健康的重要性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不曉得大家是否還記得,好萊塢動作巨星席維斯史特龍主演的「洛基」這個角色?螢幕上那一身結實的肌肉,在當時蔚為風潮,成了人人追求的完美體態。不過,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改變,在長期久坐、少動的影響下,「洛基」已不復見,反倒出現許多肌肉量不足的「弱雞」。

更多內容

奈米微粒對健康有風險嗎?從石綿細細說起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鍾賢從小是一個求知慾很強的資優生,尤其對高科技很感興趣,他生於千禧年(西元2000年),因為對奈米科技的熱誠,所以選擇了奈米科技相關的研究所,從事奈米微粒(nanoparticle)/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的製造與應用。有一天,鍾賢閒來無事拿起一本勞動部勞動安全衛生的報告書,瞄到其中一頁是講工作中暴露石綿(asbestos)粉塵引起癌症的個案報告,內容大意如下:

更多內容

解鎖大腦迷宮—以核磁共振技術建構腦連結體影像,探索疾病!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腦,是一個十分精密且複雜的器官,由腦的外觀來看,它有許多皺摺、宛如一個迷宮。根據研究,腦實際蘊藏了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細胞,它們負責全身的訊息傳遞。擁有「腦」,一個人才能記憶、學習、控制身體活動、接收各種感覺、創造出情緒和個人意識,而我們對瞭解腦科學與心智奧秘的好奇與慾望,也將永遠無停止的一天。

更多內容

腦中風患者血液中具有預測失智症的潛力生物標記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失智症(dementia)是高齡化社會必須面對的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為阿茲海默症,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如中風後失智症),估計台灣於2019年底的失智人數為29萬,並每年以1.7萬的人數增加。研究報告指出,腦中風患者若存活下來,約有30% 機率會產生認知功能障礙,即所謂「中風後失智症」;首次發生中風的患者,在一年內發生失智症的比率為7.4%,但復發性中風後,失智症發生率則高達41.3%,除了患者本身的健康與認知功能急速下降,長期下來也讓家屬及照護者身心交瘁。

更多內容

黑市治貓神藥對抗COVID-19大流行?–GC376藥物開發冒險歷程即將展開
—第2屆科普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系列—

由人類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大流行,對全世界的健康構成威脅。於2020年2月底,國衛院亦積極組成抗疫團隊,鎖定已核准藥物或正在開發的現有抗病毒化合物,進行藥物再利用(老藥新用)策略,包含RNA複製酶抑制劑、病毒進入細胞抑制劑、對抗SARS和MERS的蛋白酶抑制劑,包括disulfiram、lopinavir、ritonavir等,涵蓋當時用於美國(3筆)、中國(12筆,如ChiCTR2000029539)感染患者測試HIV蛋白酶抑制劑的臨床試驗。這些具有抗病毒潛力的老藥,都納入國衛院的篩選化合物名單中。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