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實驗室檢測管理架構及罕病與難症基因體檢測給付政策

隨著新冠疫情(COVID-19)席捲全球,改變世界各國公共衛生政策,其中檢驗技術的開發、檢驗工具的應用,可靠、準確的實驗室自行開發檢測等,均有賴於實驗室的檢測品質、管理規範,乃至符合社會群我關係基本要求的法規律定,使能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及副作用最小化的新世代,並進而促使轉譯醫學新思維的產生,得以結合過去原本分開的基礎醫學、藥物開發及臨床治療三個領域,使以往疾病研究上的分子致病機轉研究成果,能夠直接運用於醫療服務。

更多內容

風險家庭安全照護:領域建構與人才培育

近幾年,新聞時常出現有關精神障礙者攜子自殺、狠父殺子、藥癮同居人虐待兒童等社會哀慟事件發生。仔細推論、探究這些悲劇的事發因素,經常發現這群人可能為「曾經在案或已經結案,甚至是被通報多次但從未開案的族群」。這群存在「風險」的家庭,家長合併精神疾病、物質濫用或是受刑人議題,其複雜性及特殊性亟需挹注資源,積極提供持續照護。此項研究計畫期待除能作為社會工作領域、司法領域、犯罪領域、心理與健康領域之運用外,亦能作為政府相關部門在研擬政策時之參考,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友善以及自由自在的社會。

更多內容

研議流感抗病毒藥劑納入健保之可行性

在新冠疫情之前,流感一直是國人健康重大的威脅。多年來,流感也是全球重要的急性呼吸道病毒傳染病;其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容易突變且宿主範圍廣,加以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甚或死亡,對醫療系統是不小的衝擊。在相關防治策略上,除了持續加強衛教宣導相關非藥物介入防疫措施,並且執行每年的流感疫苗接種作業提高疫苗覆蓋率外,提供感染者有效、及時的抗病毒藥劑治療以縮短病程、減少併發重症死亡率,對於降低整體的醫療支出以及流感疾病負擔而言是一個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更多內容

2020台灣高齡健康與長照服務年報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健康與長照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本院於2022年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高齡研究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推動促進高齡者健康福祉的各項工作;生醫資源中心執行高齡研究中心之「高齡健康大數據研究與資源服務計畫」,其中一項重要任務為每年定期出版《高齡健康與長照服務統計年報》(以下簡稱本年報)。

更多內容

臺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畫

護理人力品質與數量的提升,是當前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也關乎著國家發展和全民健康的挑戰。 護理一直以來是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和深耕社區的健康守護者,現今護理專業與時俱進,更邁向獨立與專業領導的時代。臺灣護理人力需全方位培育與規劃,期望以前瞻新思維與策略規劃,確保護理的專業性,提升護理人員於健康照護體系的留任率與執業率,進而確保病人的安全與維護民眾的健康。本議題針對未來護理專業人力需求與需具備之能力,進行專家研議與規劃。

更多內容

新興菸品健康危害研議

吸菸是目前導致人類罹癌死亡的最大單一因素,全世界大約有22%的癌症死亡是因為吸菸所造成。目前新興菸品主要有三大類:電子煙(E-cigarettes)、加熱菸(heat-not-burn),以及混合式菸草產品(hybrid tobacco products)。電子煙又可再分為尼古丁電子傳送組合(electronic 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 ENDS)及非尼古丁電子傳送組合(electronic non-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 ENNDS)(詳出版品第四章第一節)。

更多內容

環境健康風險及溝通

余召集人幸司於書中〈序〉指出:「台灣從民國六十年代開始發展重工業,七十年代左右啟動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在過去五十年的工業化過程中,陸續發生多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其中以石化工業為最大的空氣污染源,其次為重金屬的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另外,塑化劑與米糠油多氯聯苯污染等引發的食安問題,這些環境污染導致民眾健康可能受到威脅及危害,備受各界關注甚至引發民眾的抗爭。

更多內容

慢性腎臟病防治與透析之政策研議

「慢性腎臟疾病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健康議題,根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8.5億的人受到不同類型的腎臟疾病影響(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9),且全球高達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根據研究顯示,預計到2040年,慢性腎臟病將成為全球壽命縮短的第五大最常見的原因(Foreman et al., 2018)。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糖尿病、高血壓、尿酸、年齡、肥胖、吸菸等,是慢性腎臟病的起始危險因子及加速腎功能惡化的危險因子。(鄭守夏)」

更多內容

人口高齡化與社會福利─社會投資的反思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台灣新生兒人數創下新低,只有16萬5249人;這個數字也讓不少人口專家跌破眼鏡,因為原本預期的「疫情寶寶」現象並沒有出現。新生兒人數持續探低的趨勢,預計將在2021年持續,加上2022年是農曆虎年的關係,華人社會的習俗勢必進一步壓低出生人數。(施世駿)」

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階段的此時,台灣福利國家肩負著沉重的責任。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過往十餘年來,中央與地方政府推出不少獎勵生育的政策,卻無法拉抬人民成家育兒的意願?真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養不起小孩?還是由於有更深層的原因導致今天的局面?

更多內容

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建置策略

腦庫:建構台灣腦疾病研究的基石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在高齡化社會中,長壽並不等於腦健康。實際上如果壽命增長,但是腦的功能,特別是記憶、認知有了缺損,其實除了患者本人,對家屬、社會而言,也是非常大的負擔。因此,腦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是成為高齡化社會最重要的課題。腦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需要對腦部的生理、生化、病理有全面性的瞭解,從而研發預防與治療的策略。在這一方面,其他器官可以藉由動物實驗,或者研究取得的檢體,但是人類的腦與動物的腦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動物實驗是無法取代人腦的研究。

更多內容

臺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在睡眠,全台卻有高達1/ 3的民眾受失眠之苦,進而尋求安眠藥的幫助。然而鎮靜安眠藥的不良副作用,嚴重且可能致命,因此,防治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誤用、濫用、依賴、成癮)已是當代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8年統計,全台將近百分之二十的國人,近一年內曾接受過鎮靜安眠藥物治療,當中使用鎮靜安眠藥長達六個月以上不在少數,更有一定比例的族群每日使用超過建議劑量。不良副作用的風險持續攀升,且與使用的時間與劑量成等比增加。(李明濱)

更多內容

疫苗之研發、採購與安全性評估政策研議:由COVID-19看新興傳染病加速疫苗研發政策建言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世界各地對疫苗殷切盼望,我們再一次檢視我國疫苗政策,提供建言,有其劃時代之意義。自2000年代政府決定由民間自製疫苗,此政策開啟了至今20年台灣疫苗產業民營化與國安考量的一連串疫苗產業變革。

過去重要里程碑

  • 2002年,因國安考量,當時的衛生署李明亮署長決定將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原本要興建的生物製劑廠轉移到本院竹南院區興建,並負責生產卡介苗及抗蛇毒血清以及國安疫苗。
  •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