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關於不同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比較,來自臨床試驗的結果認為是最強的證據;然而,臨床試驗也有其限制,因這類研究較容易納入症狀穩定、服從性高,但排除患有其他病史之受試者,不一定能反映藥物在真實世界的實際效果。替代的選擇是利用樣本數極大的「觀察性世代研究」(以下簡稱觀察性研究)比較藥物療效,降低選樣偏差。不過,觀察性研究中藥物的選擇並不是隨機分派,而是醫師依據患者的病況決定使用何種藥物;於是服用第一線藥物的患者往往症狀較輕、預後較好,而服用後面幾線藥物的患者則是症狀持續較久、預後不好,形成所謂的適用症偏差(confounding by ind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