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人們僅憑望、聞、觀、切等診斷方式,從巨觀角度來診斷與治療疾病。然而,現代醫學藉由科技的提升,得以從分子、基因等級探討疾病,但有些時候又陷入過度聚焦特定路徑(pathway)、機制(mechanism)或目標物(target)等,而容易因小失大。最普遍的現象就是臨床前試驗的結果僅供參考,當轉譯到臨床試驗時,耗時費力地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但最後功敗垂成的案例屢見不鮮。因此,為提升臨床試驗成功率,應運而生各種預測模式,「定量系統藥理學」(Quantitative System Pharmacology, QSP)為其中具有潛力的方法之一。
「2020暑期生實驗室參訪計畫」本次為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副研究員實驗室;李博士2004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學位後,2005年前往美國聖地牙哥綜合性醫學研究機構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08年返台曾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後於2010年加入本院癌症研究所擔任助研究員、2015年升等為副研究員,為該所上呼吸消化道癌團隊成員之一。李博士專長為粒線體與腫瘤微環境,以此角度探討癌症免疫逃脫機制,以及癌症免疫治療與血管正常化癌症藥物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