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畢業是社會新鮮人面臨找工作的開始,對高學歷者也不例外。博士班畢業之後到尋得工作之前,多多少少會經歷一段空窗期,歷程尤其難熬。《自然期刊》一篇學術職涯文章道出這段時間的酸甜苦辣。作者的博士學位為研究博士教育與博士後職涯,因研究取材過程的文獻回顧與實地採訪博士畢業生,使作者提前瞭解學術職涯的不穩定性、經常超時工作,以及工作與生活嚴重失衡,更意識到資淺研究人員的待遇欠佳、高度焦慮與抑鬱寡歡。因此,他超前部屬在交出畢業論文口試前六個月就開始申請工作,每週瀏覽就業網站,聯繫指導教授與大學的職業服務辦公室,以獲取關於求職的建議,並為申請獎助職位遞交研究計畫準備。
2020年11月作者於英國牛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開始找工作,他先在牛津兼職臨時研究助理,每12週續約一次,並在許可情況下接臨時工作。不可避免的,他與同事和教授談話時會轉向自己的職涯規劃,而每天在社交媒體上會看到同事發表文章在高影響力期刊上、在國際會議演講、獲得計畫資助或新職務,反之,自己卻收到一連串回絕信件。作者在畢業後的幾個月裡,心情低落,彷彿不再覺得自己屬於學術界。儘管他曾經採訪過其他人有相同的感受,但不知不覺地開始質疑自己研究的價值並懷疑自己的技能是否有用。夜深人靜時會半夜驚醒,並且漸漸避免在談話中、社交媒體或電子郵件中使用博士頭銜,因為他覺得自己無法在最重要的試鍊(找工作)上有所表現。
求職被拒在所難免,但對作者而言,每一封回絕信都相當挫折,學術職位已經愈來愈少。不確定性令他焦慮,面對家人和朋友令他害怕,缺乏穩定收入與未來計畫令他恐懼,有時質疑自己為何攻讀博士學位。所幸作者畢業7個月後,找到了一份博士後職位,在那裡繼續研究博士的職業發展軌跡。他建議幾個實證策略幫助控制患得患失心態:
花時間做自己喜歡的活動
為了實現目標,有時需要退一步想,讓自己與求職的壓力保持距離。作者建議每天跑步與閱讀書籍幫助自己恢復心理健康。特別是體能活動證明可以減輕焦慮症狀並改善心理健康。
從容面對回絕信
回絕是意料中的事,尤其是在學術界。失望是很自然的現象,被拒絕並不是針對個人或能力的反應。如果你入圍了某個職位但沒有獲得錄用,可以尋求建議,通常人們非常願意提供這個回饋;瞭解自己沒有獲得錄取的原因可以幫助確定自己的優勢和挑戰。
暫停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有助於建立網絡與尋找相關研究,但資訊可能太多了,多到令人喘不過氣,經常會產生無益的比較心理。建議刪除手機社交媒體,有助於專注於自己的成就。
儘早建立同儕社群
尋求同事的支持可以有效管理患得患失心態。聯繫其他博士生後期或博士後研究人員,可交流關於撰寫簡歷和求職信的建議,並分享職位信息。找工作可能是孤立無援,試著與一小群經常遇到類似挑戰的同儕保持聯繫,與他們交流技巧或多或少都會有幫助。博士畢業後找工作(尤其是學術職務)非常不容易。煎熬是正常的,感到沮喪、失望或悲傷是可以的。作者表示,或許有一天學術職涯不再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標,但現階段決定追求學術成功,也學會接受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How I tackled post-PhD imposter syndrome
文:秘書室陳麗秋/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