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在睡眠,全台卻有高達1/ 3的民眾受失眠之苦,進而尋求安眠藥的幫助。然而鎮靜安眠藥的不良副作用,嚴重且可能致命,因此,防治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誤用、濫用、依賴、成癮)已是當代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8年統計,全台將近百分之二十的國人,近一年內曾接受過鎮靜安眠藥物治療,當中使用鎮靜安眠藥長達六個月以上不在少數,更有一定比例的族群每日使用超過建議劑量。不良副作用的風險持續攀升,且與使用的時間與劑量成等比增加。(李明濱)

國衛院論壇於2020設立「臺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議題,由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李明濱名譽教授與本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為堅特聘研究員擔任議題共同召集人,邀請專家集思廣益。本書匯集睡眠醫學、流行病學、醫護專業暨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群之建言,民眾觀點與政府相關單位建議,凝聚共識,形成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內容,議題成果提供一般民眾正確的安眠藥使用與求醫知能,亦能供作醫療暨團隊專業人員重要的失眠處遇參考。

書中提到對於國內鎮靜安眠藥物使用的未來研究方向與臨床實務建議如下:

  • 可由處方量與管制量進一步比較,瞭解民眾自費部分的使用狀況;
  • 重視高危險群(離婚鰥寡者、有憂鬱情況或有其他物質使用者)的民眾,是未來防治上的重點方向;
  • 除針對醫療院所,也應教導民眾對於處方藥正確使用與保存的正確認知;
  • 適時更新臨床實務的診治輔助工具指引,有助於醫師在診治各種失眠患者的過程中有所參採;
  • 失眠非藥物處置方式相當廣泛,臨床上第一線醫療人員較常採用的非藥物治療包括:放鬆練習(如漸進式肌肉放鬆、自我暗示、腹式呼吸)、刺激控制法(如將床設定為睡覺專屬之處,自我制約上床就該睡覺)、限眠療法(有睡意時才上床睡覺)、睡眠衛生守則,以及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另外,也有以神經回饋訓練或結合科技發展(如手機軟體App)為主的治療方式。臨床上的介入時機必須考量患者的狀況、治療的特性及可取得性,且對於特定共病的患者,部分治療技術也可能有所限制,仍待更多臨床實證經驗與研究探討其可行性與有效性。

歡迎讀者洽政府出版品統籌展售之國家書店五南圖書購買。

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品:http://book.nhri.org.tw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論壇網頁:https://forum.nhri.edu.tw

論壇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forum.nhri/

文/圖: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Comments are closed.